【香烟行业】我家的烟草缘
因工作需要来到新型电能烤房群进行工程审计,不由想起儿时父亲建的土烤房
作为一名普通烟草职工,我已经入行12年。我和我家的烟草缘分,让我受益匪浅,构思许久,适逢河南省烟草公司成立40周年,我回归初心,将其分享给大家。
我的故乡在南阳邓州,著名的“邓片烟”就产自这里。我的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种过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也种过辣椒、烟叶等经济作物,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种植烟叶的情形。听父亲说,爷爷是资深烟农,他跟着爷爷学会了种烟,又从爷爷手中接过接力棒,开始了他的烟农生涯,一干就是20年。
打记事起,一到烟叶收获季节,我和弟弟也得跟着大人下地劳动。父母走在前面采摘成熟的烟叶,我和弟弟跟在后面,负责把一小堆一小堆采摘下来的烟叶运到地头,当时感觉一趟一趟的路怎么走也走不完……最讨厌的还是烟油沾在手上、衣服上,黑乎乎、黏糊糊的,别提多难受了。
懂事后,我知道,烟叶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父母靠种烟供养我和弟弟上学。那时为了炕烟方便,父亲自己动手建了一座烤房,从此练就了一身烘烤本领。记得那是老式的三层土烤房,上炕很麻烦,特别是最高层,需要父亲站在第一层或第二层的横杆上,由母亲把一杆一杆的新鲜烟叶递给他,他再放到最上面的横杆上。装烟过程也有些危险,还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父亲装一炕烟,中途往往需要休息两次以上。
烟叶进了烤房,才是最关键的时候。一炕烟从上炕到出炕需要5~7天时间,这期间要时刻留意烤房内的温度和湿度,灵活把握火炉的火候。父亲吃住都在烤房,守着烤房寸步不离,即便被烟熏得眼睛流泪,仍不敢有丝毫马虎。一炕烟下来,父亲的脸庞都会明显消瘦一圈。只有等到烤好的烟叶全部拉到烟站交售结束,忙碌了大半年的父母乃至全家才会安下心来。因为我和弟弟的学费和全家生活费有了着落,父亲的眼睛里渐渐有了神采,额头和嘴角两旁深深的皱纹似乎也饱含笑意。
父亲说,他能种好烟、卖好烟,离不开烟草公司的服务和支持。从选地育苗、适时移栽、大田管理、病虫害防治、合理施肥、打顶抹杈到科学烘烤、合理分级,烟草公司都会安排技术员上门或者到田间进行指导。到这时我才知道,原来那个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在我家的陌生人就是烟草公司的技术员。
当然,有烤房也让我和弟弟享了口福,因为父亲总是会在炉膛儿里放些玉米、花生、红薯等,烤熟后吃起来美味极了,现在想来心头都是甜的。
大学毕业后,我通过考试加入了烟草大家庭。至此,虽然父亲因身体原因不再种烟,但是我又将我们家与烟草的缘分接续传承下来了。
工作后,我先后从事了安管员、审计员等多个工作岗位,也见证了同事们对烟农的贴心服务。通过举办现代烟草农业技能培训,提高烟农的综合素质水平;大力推广应用机械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增加烟叶生产的科技含量,减轻烟农的劳动强度,提升烟叶的品质;及时对烟农进行产前产后技术扶持、烤房改造、发放农机具资金补贴等,调动其种烟积极性……同事们千方百计地熟悉烟农所思所想、所期所盼,把烟农想办的事、想解决的问题考虑在前,使他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在从事工程项目审计结算工作时,我来到了久违的烤房边。如今的烤房已经是新型电能烤房,与之前父亲使用的传统燃煤型土烤房相比,具有节能环保、提质增效、减工降本等优势,并且能做到智能精控和远程监控,只需设置好烘烤参数,烤房就能自动工作,烤烟师傅再也不用像之前父亲那样日夜守着。电烤房精准稳定的温湿度控制,使烤制的烟叶成品率和优质品率大大提升,每亩烟叶又能给烟民增收400多元。
我们家和烟草的缘分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现在,缘分依然在。未来,我将信心满满、斗志昂扬,以满腔的赤子之心,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为烟草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